庄頭成立的南、北管或戲團,有的稱「軒」,有的名「社」,所有成員都是自己庄內的子弟,所以團員都稱「子弟」。因為經常花時間套練,對於村庄裡的好事壞事都義務幫忙,演出所得歸團體公有,所以也自稱「憨子弟」。

鑼鼓聲是老林口人最熟悉的熱鬧。練習時,參差的鑼鈸、嗩吶聲劃過夜晚的寂靜,帶給林口人既嘈雜又安心的庄頭感;迎神廟會時,南、北管樂聲中,精美又令人敬畏的神將在鞭炮煙硝中邁步,帶來神明的保佑與祝福;慎終追遠的喪禮中,嗩吶哀淒的「喪氣」引出了家屬思親難捨的淚水。

這樣的金屬樂音在林口已經延續近世紀。世紀以來,子弟們遵循前人的教誨,傳授傳統工尺譜,頂著烈日扛神將,這就是林口子弟團的堅持,一種屬於「憨子弟」的「憨」堅持。

透過影像,大家將可以窺見子弟們陣頭人生的點點滴滴,或許你不能瞭解這種「憨」,但一定會佩服這種堅持傳統、延續世代,傻得有點酷的子弟精神!
軒社開館的儀式簡單卻慎重。

東華復興社王阿喜說,以前開館請老師,要先看個好日子,
再看所學的樂曲路數來安神為,供奉西秦王爺或田都元帥。
林口各社除了悅樂軒僅祭祀田都元帥外,其餘都是兩神同祀。
每個入門學生都要拜神,
每晚也都有安排學生來祭拜。

寶樂軒的入門儀式是子弟們準備了簡單的供品和金紙,
祭拜西秦王爺、田都元帥,和王爺的坐騎—虎爺,
新進弟子上香稟告後,入門儀式便告完成。
林口各軒社除了悅樂軒早期學習高甲戲為主外,目前9軒社都學習北管。

每一個子弟都要學傳統的工尺譜,
先生會先帶領大家一句一句誦念,
子弟們則要下功夫背譜,因為出陣時,可是沒法看譜的。

北管以「介」和嗩吶為重,其中又以「介」—扁鼓的學習為最難,
因為打扁鼓的頭手堪稱全陣的指揮,
不僅要記熟所有的樂譜,
甚至演奏中還要依照需求「插花草」,
也就是添加小變奏,改變演奏的花樣。

而嗩吶最難的部分則是「吞氣」,
只有練好吞氣才能在上坡時、鞭炮煙硝中演奏不間斷,
也才算真的學會了嗩吶。
除了北管的吹奏、套曲之外,
子弟戲的排練也是子弟團裡重要的功課。

演出子弟戲相當不容易,
除了需要請戲曲先生外,還需要相當龐大的藝員人數。
除了前場的演員外,還有後場的鑼鼓陣,
鑼鼓陣又分文場、武場,
文場包括二胡等弦樂器,武場則是嗩吶、大鑼、鈔鈸等。
前後場的練習、整合,需要一整年的時間每天排演,才能上台演出。
只有財力和陣容都夠堅強的軒社才能勝任子弟戲的演出。

林口各軒社目前僅有樂林園與悅樂軒有子弟戲的公演,民國105年是樂林園90週年,民國106年是樂悅軒90週年;2軒社均演出子弟戲慶祝。
神將,又稱大仙尪仔或大仙人,
據說是宜蘭北管「西皮」與「福路」兩派,
為了拼場各自較勁而發展。

林口最早的大仙尪仔是樂林園的韋陀和護法(現放置在雷興寺仙公廟),
以及悅樂軒放在竹林山寺觀音媽廟的善財、龍女。

製作神將所費不貲,所以早期的子弟團很難負擔得起,
但由於神將華麗顯眼,加上製作的機關以及特定的步伐,
走起來虎虎生風,使得陣頭更具看頭。
為了出陣風光,
林口各子弟團後來也紛紛到宜蘭「裝」神將,增添拼場的氣勢。

學神將首重步伐和手的擺動,
悟性高的人三個月就可以出師。
但看似簡單上手,其實需要相當程度的耐力和穩定性,
因為一尊大神將上看數十公斤,
要避免前傾後倒、保持平衡,
還要走出威嚴莊重的氣場,相當不容易。
過去農業時代,子弟團的成員都是自己庄頭的人,
不是親戚就是鄉親,關係相當緊密,
甚至一家數代都參與的也大有所在。

雖然現今因為工業社會,庄頭感漸失,
為了鼓勵更多人加入傳承文化的行列,也歡迎外庄人一起來,
但父子同團的景象仍相當普遍,也讓子弟文化保存「代代相傳」的庄頭感。
老一輩說,
早期庄頭成立子弟團最主要目的就是「為庄頭學的」,
「像有壞事[喪事]就可以用,不用去外面請。」

近年來國內喪葬文化改變,
加上工商社會子弟們都有自己的事業需要打拼,
子弟團的喪葬服務以自己的會員、藝員為主,
主要的活動反而轉變為服務神明以及文化表演活動。
漢人社會注重慎終追遠,喪葬儀式尤其隆重。

故人的最後一程,必得有鑼鼓陣相送,
而嗩吶的樂音既高亢也低吟,
在喪禮中特別能表現「喪氣」,引人哀戚。

過去庄頭講究互助、換工,不以金錢計算勞力,
子弟團也是基於這樣的精神成立,
或有子弟參與軒社,或捐錢加入會員,
只要是軒社的一份子,
家有喪事時,子弟團則義務出陣相送。
特別是終身奉獻於軒社的子弟一旦仙逝,
本社甚至友社的師兄弟們基於過去情誼,都會盛大相送,
以逝者生前最熱愛的樂音,
陪伴他走完人間的最後一程。
過去子弟團的主要資金來源是會員的年費,
以及受邀演出時頭家包的紅包、金牌。

為了增加經費,
子弟團經常在過年正月初一舉辦踩街活動,
打鑼鼓的打鑼鼓,扛神將的扛神將,
不僅喜氣、熱鬧,沿路人家也不吝給紅包。

目前悅樂軒仍保有初一踩街的傳統,
每年初一,陣頭會先到竹林山觀音寺,
迎回陪祀觀音媽的善財、龍女兩尊神將,
再回到頭湖庄頭踩街、「鬧廳」,
鄉親們也齊聚一堂互道恭喜,
初二再由陣頭將善財、龍女送回竹林山觀音寺。
109年初一樂林園也有安太歲排場,平樂社也舉辦太平里迎春踩街。
林口子弟團的廟宇服務分為兩種,
一種是地方公廟服務,另一種則是對支持的廟宇的義務服務。

地方公廟服務如竹林山觀音寺觀音媽的南巡進香、永善寺大眾爺廟夜巡;
對支持廟宇提供義務服務的軒社則有:
樂林園/贊天宮、洪福社/洪福宮、顯林社/頂福巖、中興社/永善寺等。

竹林山寺觀音媽南巡進香

竹林山觀音寺寺觀音媽的南巡進香是地方公廟服務。

每年正月初六觀音媽南巡進香,
都有一個義務的軒社來隨行服務,
輪流的規則是以當年殺豬公的輪值坪位為主。

今年輪到菁湖坪位殺豬公,就由中興社來隨行南巡,
初七回本廟,初八則全境各坪位遶境,
沿途家戶都會設神案迎接觀音媽的保佑。

永善寺大眾爺廟夜巡

永善寺大眾爺廟夜巡也是屬於公廟服務。

永善寺夜巡主要以樹林口、南勢埔、菁埔等三個坪位為主要遶境範圍,
位於菁埔坪位的中興社因為軒社會館就設在永善寺,
因此每年夜巡都固定出陣服務。

樹林口、南勢埔兩個坪位內的軒社則輪流服務。

頂福巖顯應祖師回福建安溪謁祖、分靈

顯林社的會館設於頂福巖顯應祖師廟,義務服務廟宇事務。

105年顯林社更隨行顯應祖師回福建安溪泰山巖謁祖,108年分靈至林口
除了陣頭之外,神將也一併出陣,
陣容相當龐大。
抵達當地街頭踩街,吸引當地群眾觀看,
也促進兩地顯應祖師信仰與民間風俗的交流。

寶斗厝福滿宮祖廟進香

東華復興社雖然未直接受福滿宮的支持,
但因社員與廟宇主事人多有重疊,
且庄頭人際關係緊密,
人口雖然不多,但視每年回台東祖廟進香為大事,參加者踴躍。
因此東華復興社也服務滿福宮,
隨行回台東祖廟,進行四天的進香活動。
出陣時,主人家感謝子弟團的精湛演出,
往往都會賞紅包答謝,周邊欣賞叫好的鄉親,也會加碼贈金。

這紅包賞金不僅是子弟團運作的重要經費,
更是子弟們的榮耀,
因為每一包賞金代表的都是主人家和鄉親們,
所按下的實實在在的「讚」,
也是對子弟們藝術表演的肯定與感謝。
近年來,傳統文化受到政府單位的重視,
在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竹林山寺、林口各軒社
及林口社區大學的共同推動下,
「林口子弟戲文化節」成了新北市每年度重要的文化慶典。
除了「子弟戲文化節」外,
在林口社區大學和軒社的共同推動下,
也將子弟文化透過文化課程、展示,推廣到校園內。

林口子弟戲文化節

林口區行之有年的「子弟戲文化節」是新北市重要的文化慶典,
活動內容包括子弟文化展覽、文化活動、
各軒社遊街、神將拜廟以及軒社齊聚嗩吶軒天。
這一天不僅是大家認識子弟文化的好機會,
也是各軒社聯絡情感、互相激勵號召新人的好時機。

每年西秦王爺和田都元帥生日期間,
各子弟團都會舉辦會員大會及吃會,
一方面聯絡感情,另一方面籌募運作經費。

過去各子弟團各自辦理,
時間難免重疊,
後來在樂林園林根藤老先生的協調下,
各軒社吃會時間錯開,讓大家更有機會交流。

不管哪一個軒社辦吃會,
其他友社一定會派代表參加,
主辦單位也會準備康樂隊、卡拉OK助興,
賓主盡歡!
祭拜與排仙
吃會當天下午,
子弟們會準備供品為西秦王爺、田都元帥慶生,
同時也會排仙祝壽。祭
拜兩尊神明的同時,桌下的虎爺也得好好的款待。

擲茭選爐主
每年吃會也是各軒社擲茭選爐主的時機。

選爐主時,要將子弟的名字報給神明後,
看誰得到的茭最多,便可以成為爐主,為神明服務。
每個子弟都希望成為爐主,
但誰能得到這個機會就要看神明的意思了。
林口子弟們心中都有一張傢司的採購地圖。

「老一輩只要有錢就往宜蘭跑」平樂社的林凱這樣說。
的確,林口各軒社不管銅鑼、神將、繡旗,
採購首選都在宜蘭,
而扁鼓、通鼓、嗩吶是則是新莊,
不過現在的採購地圖有了新選項,
新北市三重的繡莊也是選項之一。